Sunday, September 15, 2013

永續風能,從苑裡出發 台灣環境草根力量論壇記錄
場次二 風力發電與台灣再生能源政策現況與展望:賴偉傑(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

【以系統變遷思考能源轉型】



賴偉傑指出,台灣工業用電佔五到六成,但電價卻最便宜,過往五年台電補貼工業用電一千五百多億,台灣官方電力發展政策持續導向增加工業用電的方向來發展。

政府常會提出節能省電的口號,但事實上台灣民生用電比例只有17.6%,若不斷的要滿足工業用電,蓋再多電廠也不夠。貢寮自救會,抗爭核四二十年,以政府提出每年用電需求增加3%的數據來看,其實兩年內就把核四的發電量消耗掉了。用不斷的蓋電廠去支撐不斷的發展用電,這樣無限制地蓋電廠造成的是弱勢跟弱勢的相殘。


政府總說經濟要成長就要增加發電量,但事實上,人民的薪資沒漲,代表台灣的經濟發展的同時,分配也是不公平的,這樣的經濟發展對人民並沒有好處。政府預估持續的經濟發展需要持續的增加用電,照這個邏輯,不到十年內台灣將增加38%的用電量,就是要多蓋將近四成的電廠,台灣怎麼可能有這種成本蓋這麼多電廠?


台灣經濟發展的策略也有問題,我們需要發展綠色經濟,但政府實際上進行的是「綠能經濟」;太陽能、風力發電直覺上是綠能,但不能打著綠能招牌就為所欲為,像是對週遭的公眾參與、對勞工的態度,這些都是綠色經濟的標準。

賴偉傑指出,如果現在風力發電完全以利潤或錢當作指標,就會有很多問題。再生能源條例中現在很多法條不明確,很多價值都擺不進去。例如哪些再生能源才是可以獲得補助的?價格該怎麼訂?標準是什麼?基金的來源是什麼?這些價值在規範裡都看不出來,所以這條例裡還有很多問題。

賴偉傑提出德國耘得能源村的例子,德國哥廷根大學進行研究計畫,建立好的溝通機制,不只是問要不要風力發電,而是整個村如何變成能源村。這地方強調的是居民參與,包括共同討論、工作會議、專家諮詢。他們創造社會接受度的參與機制是把所有利益相關方都拉來,附近的人和公司都要參與。

而這套計畫我們的政府有贊助國科會做研究,也翻譯成中文版本,但為什麼過去政府都沒有在討論這個部分?人民只有被逼著去爭取安全距離。


賴偉傑最後提出兩點結論,首先,他指出,台灣的用電需求不該如此無限制成長下去,即使到2025年發電量不再成長,也不代表經濟零成長,像德國和芬蘭經濟持續成長,用電卻沒有成長。反觀台灣現在的發展方式分配不均,經濟成長沒有分配給一般的受薪階級,政府卻還執意漲電價,將工業發展的成本轉嫁到人民身上。

接著,賴偉傑指出,在風力發電、再生能源的發展當中,應該落實地方、在地的參與機制,現在自救會要求正式聽證會就是一個方向。再生能源發展的民眾參與議題,雖有學者在做研究,卻長期被執政者忽視,代表政府漠視專業更拒絕溝通。